2013年上半年全国总票房109.1亿元,共有26部电影票房过亿,国产与好莱坞各有13部。业内人士预计,今年的票房应该在220亿左右,2018年中国票房收入会达到如今北美市场100亿美元的规模,中国大概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就能够超过美国的票房。
在不少观察者眼中,中国电影的繁荣只是表象,底下乱象依旧频出。内忧之下还有外患,“好莱虎”来势依然凶猛,国产片前路何在?
在机会与风险并存的时代,国产片的路如何越走越正?业内人士纷纷见招拆招,为国产片病灶找出治疗方法。
症状:大投入、大卡司成就烂片之王
药方:电影的基础是剧本和故事
自从《英雄》之后,中国电影开始学习好莱坞大投入、大卡司的大片模式,近年来这个模式却不断遭到质疑,观众一听“中国式大片”几个字就皱起了眉头。最新的例子、被称为“烂片之王”的《富春山居图》就是这个模式的产物。世界一流的国际技术团队,动用1.6亿元成本拍摄的《富春山居图》,业内人士认为其最大的失败在于没有讲好一个故事。徐峥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我觉得电影的基础是剧本和故事。孙健君导演已经请了好莱坞的制作团队,为什么不请一个最牛的好莱坞编剧来编一个好故事呢?”
博纳影业的于冬认为,目前,中等成本、讲好故事的国产片迎来了机会,相比大片模式更适合中国国情。比如《中国合伙人》、《致青春》、《泰囧》、《失恋33天》,这几部电影总投资不到两个亿,但是票房却达到35亿元。
症状:依赖大牌,抬高片酬
药方:明星制的关键是巧妙组合大牌
好莱坞的明星制近年被引入国产类型片的制作中,但没几年却变了味。“一味拍大片,死咬住几个大导演,捆绑所谓的大明星,这种好莱坞大制片厂模式不衰败,中国的电影不会有出路。”业内人士认为“抱大牌大腿”对国产片并无益处。
“中国电影严重缺乏演员,我们找不到真正有票房号召力的演员进行有效的组合,也许能够找到其中一两个,但事实上,一部影片最重要的不是由哪个演员来演,而是哪一个组合来演,他们之间能够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光线总裁王长田曾表示,找大牌的关键是如何组合大牌。《泰囧》的徐峥等三个活宝,就被认为是一次成功的演员“拼盘”。
相反,孙红雷、金喜善、吴镇宇等众多大牌在《战国》中却没有什么火花,也未能成功捧出新人。最近郭富城、张家辉两位影帝合作的《同谋》同样反响甚小,属于大牌组合失败的典型。
尽管中国电影票房涨了之后投入电影行业的钱多了,但在业内人士看来并不是好事,而是变成宠坏某些大牌明星、导演的坏事。博纳影业的于冬抱怨称:“电影圈很多资金来源于业外的游资和煤老板、房地产大哥,这些资本进入电影圈带来了很多恶性循环,比如说不计成本地抬高演员片酬。再一个是恶性竞争,这都是目前中国电影存在的一些问题。”
症状:《小时代》排片率高达45.01%
药方:禁止垄断性排片,推广多厅式影院
与传统的大型放映厅相比,目前的多厅式电影院可以放映不同种类的电影,以满足各种观众的口味;同时,受欢迎的电影可以在不同的放映厅放映,以吸引最多的观众。但好莱坞的经验表明,这样做的后果之一是,电影院不再和同业比谁有不一样的电影,反正重磅影片一上映就能带来巨大的现金流。不过,那些喜爱小成本独立制作影片的观众却失去了多种口味电影的选择权。
为了金钱不顾观众选择权的做法,在中国变本加厉。最近,《小时代》上映首日全国20个大中城市排片率达45.01%,创国内电影市场纪录。北京、天津数家影院甚至全天仅排映《小时代》一部影片,排片率达100%,形成罕见的“垄断”之势。
这一现象引发了贾樟柯的抨击,他举了国外的例子:“法国规定一部影片在任何一个影院的排片量不能超过三分之一,也不能超过该电影院总场次的三分之一。”贾樟柯暗示,出于保护文化多样性的考虑,中国也应该禁止垄断性排片。
症状:中国电影习惯大打导演牌
药方:好莱坞只有10%的大导演拥有最终剪辑权
在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长李少红眼中,中国电影正在向好莱坞模式的制片人中心制转变,但华谊兄弟的王忠军认为,目前中国电影依旧是以导演为中心,导演基本就是独立制片人。王长田认为,中国至少需要200个以上的成熟导演,但现在市场上拿得出手的只有五六十个而已。这种状况下,制片人与导演谁也不服谁。
在好莱坞要按合同办事,大概只有10%的大导演拥有最终剪辑权。在中国,各种不遵守合同、相互扯嘴皮的乱象,令制片人负责制变得“水土不服”。
有业内人士指出,现在国产片有很多项目是没有合同的“裸奔”,投资老板任人唯亲,直接把钱交给导演或者交给制片人,他们拉起草台班子就开机了,并非各司其职,很多“裸奔”项目往往导致投资泡汤。《画皮》系列的制片人庞洪认为,制片人中心制的关键是对市场负责,制片人早在题材选择之初就要考虑市场需求,要把导演、编剧、演员等各种资源实现最佳组合。
(王振国)